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青海师范大学专家简介

发布时间:2013-11-18 作者:校友会办公室

何波,男,教育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学科带头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负责人。研究领域是教育基本理论。先后参与和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5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论著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青海省高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董家平,男,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前任校长。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主讲多门主干课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心和培养年轻教师,形成了以他为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师的合理梯队,建立了硕士学位授予点。潜心于建安文学、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兼及青海历史文化和中小学职业教育等研究。先后出版《建安七子诗译注》、《古代诗文译释》、《文心雕龙名篇探赜》、《西海沧桑》等专著4部,《指西海以为期》、《古代散文译解》等合著2部,参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等2部,发表论文数10篇。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扎 布,男,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授。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藏族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留日回归人员。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专业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学、藏族民间文学、印度古代文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藏族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藏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出版《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研究》、《藏族古典文学分体文选》、《标准日本语》等著作,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婆罗门文化与藏族古典文学》。曾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一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赵海兴,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负责人;兼青海省青联副主席,全国运筹学会和组合与图论学会理事,青海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现任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网络科学和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已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其中1项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1项,青海省人才办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20篇被SCI/EI收录, 1篇被他人引用40余次

杜常顺,男,历史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青海省高等学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物层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所长,青海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暨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学术专长为西北区域社会与民族宗教历史研究。从事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工作。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藏学》、《暨南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已出版《青海通史》、《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明清民国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社会》、《历史上西北民族贸易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等多部学术专著,主编《青藏高原民族宗教与社会历史丛书》及青海省情教育系列读本《大美青海》等。

刘峰贵,男,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工程与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135人才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分会理事、IHDPIGBPWCIP中国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山地分会、黄河分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资源学会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地理学会理事长、青海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编委。曾获得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多项,学科带头人。至今已在《Holcene》、《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Nat Hazards》、《地理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人类环境学》、《中国古地理》等学术专著10余部,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等。

王作全,男,教授,留日法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师范大政法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青海省法学会副会长,青海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顾问等。率领教学团队创建了我省第一个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民商法硕士点。迄今在《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商法学》、等教材、著作多部,有《中国西部区域特征与法制统一性研究》等诸多学术著作,翻译出版《公司法入门》等。《商法学》教材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西部区域特征与法制统一性研究》一书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等。先后获得了“青海省先进工作者”、中组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青海省“首届优秀法学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人民友谊贡献奖”以及青海省首届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的“学术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曹广超,男,教授,理学博士,地理学博士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青海省十一届政协委员,青海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青藏高原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第三批自然科学类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校“135”人才培养工程学术领军人才人选(第一层次),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地区环境变化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高原地区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西部之光”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项目研究区集中分布于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等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敏感区,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Geomorphology》、《地理学报》、《沉积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7篇被SCI和E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3部。

魏道明,男,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带头人。学术专长为中国法制史、隋唐史,开设有《中国古代史》、《法学概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代社会家族构造与法律关系》等课程。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专著《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秩序与情感的冲突:解读清代的亲属相犯案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青海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冶成福,男,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兼职中国数学会理事,青海省数学会秘书长,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青海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青海省首批省级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科学研究方向是图论及其应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资助项目”与“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在《 Discrete Math》、《数学研究与评论》等国际和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1项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篇论文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有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主编完成6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叶拉太,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思想战线》、《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上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编大型图书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12卷,同时发表60余篇文学作品。目前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获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建锋,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SCI源期刊《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和《Discrete Mathematics》等审稿人。研究领域为应用数学,研究方向是图论及其应用。已发表40篇文章,其中被SCI收录31篇,核心期刊6篇;6篇文章入选全球知名学术出版社Elsevier按季度最热门的二十五篇文章之一,1篇入选2009-2010年度最热门的二十五篇文章之一;所得到的结果“(signlessLaplacian谱半径不超过4.5的连通图”被审稿人评价为近十年来图谱理论中最重要的结果之一;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陈 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青海省野生动物协会理事。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973前期课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课题、农业部948项目、青海省科技厅竞标课题等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项,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西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就读于西北轻工业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荣获方树泉奖学金和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李健胜,男,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骨干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及思想文化史,兼及青藏高原区域历史。先后出版专著《先秦文化批判思想研究》、《子思研究》、《清代—民国西宁社会生活史》、《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论语>与现代中国:阐释及建构》5部,参编著作3部,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关孔孟之间的儒学、儒学传播史、近现代《论语》学及区域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引起学界普遍关注。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1次,省级优秀教学奖1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马 俊,男,教授,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物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 主要从事无线电与智能系统,高温超导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参与并完成科研项目5项,其中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其中“智能电子自旋共振仪”(第二)已实现产品化;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目前主持并承担科研项目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并出版著作1部。在《物理学报》、《IEEE Trans Appl Supercond》、《J Supercond Nov Magn》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EI收录4篇。

李美华,女,心理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青海省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完成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跨文化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乔益洁,女,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校级师德标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并完成系列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成效显著。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通过评审遴选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成为青海师范大学唯一被列入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业。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荣获青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青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青海师范大学获批“国家民政部首批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高小红,女,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青海省第四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参与科研项目6项,其中主持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基于遥感与GIS的湟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环境效应研究”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湟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文效应遥感研究”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三江源区土壤氨基酸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其利用机制研究”1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祁连山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1项。在《中国沙漠》、《干旱区地理》、《遥感技术与应用》、《水土保持学报》《干旱区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EI英文检索6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目前在读硕士生6名。

赖振寅,男,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高校拔尖学科带头人,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先后在中文专业国家级核心期刊《红楼梦学刊》连续发表论文11篇,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年来,共发表文艺学、红学方面的论文约 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6部。主持1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参与3项国家级课题。曾先后获得过“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郜建海,男,教授。国家级足球裁判,青海省足球协会副秘书长,青海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体育学科领域里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域特色,在运动训练、体育产业、民俗体育及体育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就显著。先后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3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课题1项,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获有“全国高校优秀老师”、“全国新苗体育奖学金”、“全国民族体育先进个人”、青海省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曹海玲,女,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主任。民革青海省委副主委,青海省政协港澳台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西方哲学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学术专著《理想与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获青海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代表论文为《论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发展之和谐关系》,《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与西方哲学精神》。现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基于社会稳定的多民族地区政治亚文化研究》。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王士勇,男,教授,博士,世界银行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企业培训师。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起先后留学欧美国家,199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硕士学位,200512 月获得芬兰科学院和教育部为期四年的奖学金,并聘为赫尔辛基大学发展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获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发展研究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民族教育和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近几年出版专著1部,编译教材2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主持省社科项目1项。

陈元涛,男,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28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青海省首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青海省“135”人才计划项目,先后荣获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第十一届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近年来,研究团队在藏药制药现代化改造和高原特色资源开发等方面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8篇被SCI收录,撰写咨询报告3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9项。团队成果为业界高度认同,如通过系统研究藏药药料的理化性质、润湿剂以及生产工艺等因素对藏药内在品质尤其是溶散时限的影响,彻底解决了困扰藏药生产多年的溶散时限不合格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团队在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的开发方面,首次开发出青稞麦绿素、青稞降糖膳食纤维、青稞胚芽油和青稞黄酮,对青藏高原农作物的推广影响深远。

索南仁欠,男,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高校中青年省级骨干教师。先后参与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6项。目前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8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和研究生的《模糊数学》、《模糊图》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实习的指导工作。

李 晓,教授,汉族,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革青海省委委员,民革青海师大支部主委。先后出版《李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五册)》等专著3部,发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等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5项。曾获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青海省高校小岛奖励金。1996年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1999年被评为青海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同时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理事、青海省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特邀教授。2004年参加国际儒学研讨会及第三届国际儒学联合会成员大会,受到贾庆林同志接见。

郭永峰,男,教授,国家级教练,国家级篮球裁判。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副主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青海省篮球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92年至今,任青海师范大学女篮主教练。曾四次担任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队教练,参加了在土耳其、泰国、以色列、法国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篮球锦标赛。青海师大女篮11次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3次全国总决赛亚军,2次获中国大学生女篮超级联赛冠军,1次获得世界大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培养健将级运动员8名,一级运动员78名,向国家队输送队员1名。参与编写教材及著作4部,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研课题1项,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0多篇。

郑康乐,男,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艺委会副主任。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及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美术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设计工作。主持和参与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立项与建设;主持《平面设计》重点课程的建设;主持《平面设计》精品课程的立项与建设。1997年获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作品《五彩的土乡》、《东方红,太阳升》等多次入选省级、国家级美展,另有部分装饰画、版画、招贴画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合编教材《文学鉴赏》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吉太加,男,教授,研究生导师。青海省“青年教育科技新秀”、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青海省“优秀教师”。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刊物上公开发表《藏文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藏语语境学概论》等5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率先创建藏语言文字学学科,主讲藏语语法理论、藏语言发展史、藏语言文字学等课程,在藏学界有一定影响。有《藏文文法问答》,《现代藏文语法通论》,《藏族文字发展简史》等著作8部。译著有《论道德的谱系》。有教材《留学生基础藏文教程》(上、下)等。先后承担“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研究”、“藏语语料库切分标注及其辅助工具研究”、“藏语句法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史—清代卷”等国家级课题,其中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语句法研究”获得优秀成果等级。目前主持研制藏语水平等级测试标准及其配套工具,受到国家民委、省教育厅等部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

才让加,男,教授,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文信息学报》编委。先后参与完成“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和“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两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藏机器翻译、藏文字处理软件、藏汉英电子词典、藏文自动分词、藏文自动标注等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其中“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2001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藏语语料库切分规范及辅助工具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班智达系列藏文软件的设计与实现”2006年获得首届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已转化为软件产品,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

扎 洛,男,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优秀教师。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和参与《数学名词术语藏文译法及注解的标准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发表《主成分分析在藏汉双语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学术论文10余篇。以主要研究人参加《实用化汉藏机器翻译系统》等2项国家863课题的研究,《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藏语语料库切分标注规范及其辅助工具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国家级特色专业及教材建设》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初等代数教材教法》(藏文版)和《高等数学》(藏文版)分获青海省高校优秀教材二、三等奖。

张连葵,女,声乐教授,省级优秀骨干教师,青海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声乐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西北地区副主席,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歌唱考级”评委,九三学社青海师范大学主委,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副主任。曾三次荣获全国第四届、第七届、第八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海赛区专业组、美声唱法一等奖。两次荣获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及省级优秀奖。在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剧院、青海会议中心、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2005年及2013年由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河湟情—张连葵演唱专辑(一)(二)》。多次担任青海电视台“花儿”大赛及省内外各项声乐大奖赛评委。在省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近50篇。多年来为我省培养出多位歌坛新秀,在国内外及省级声乐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王文颖,女,教授,硕士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青海省优秀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青藏高原草原动态决定因素:牲畜、野生动物和牧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7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0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获青海省科研成果4 项,2篇学术论文分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杜秀娟,女,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层次人才。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的“异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青海省201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中央财政物联网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项,主持科研经费600多万;以排名第二参与 “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研项目3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独著),以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6项,目前已授权2项; 近年来先后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或SCI/EI/ISTP检索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陈克龙,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青海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青海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从事高原生物地理和高寒湿地环境变化的教学科研工作。参与完成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南水北调等科研项目5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美国大自然保护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 。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EI 10篇),出版《生物地理学》、《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与生态补偿》等学术专著5部,获青海省科技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侯光良,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第七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权威刊物发表6篇,SCI6篇,参编著作4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省科技厅、省社科办项目各1项, 其科研成果获第九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第七届西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11);获2011年度青海省高校优秀教师“小岛奖”。20089-10月参加由国家测绘局、青海省政府联合组织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完成了对三江源地区地理专业的考察任务;20107月,20116月参加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的环青海湖、青南高原联合地理野外考察。

曹生奎,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水资源及全球变化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2年获得青海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小岛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已结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先后在《Photosynthetica》、《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生态学报》和《中国沙漠》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篇,其中SCI 4篇,EI 8篇,核心23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

 

上一条:青海师范大学简介

下一条:青海师范大学科研情况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38号

邮政编码:810016

联系电话:400-000-0000

邮编:123456@163.com

返回顶部